從一個孩子到一個受傷的大人
不下十次 我在不知道怎麼愛或是保護自己的成人個案,有過這樣的對話。
文/邱雯琪
圖/網路
有一陣子,我是到SC國小帶幼兒園融合班音樂治療,第一班有十個5-6歲的孩子,就有兩個患有自閉症。
第一班的小朋友比較害羞,我多半是在歌詞中加入想問的問題,並把點頭和搖頭納入回答的選項,在yes/no問題的引導下,果然快速提升的孩子的參與程度。
由於增加孩子活動參與度,以及提升發音的準確度也是治療目標,我用"what's your name?"這首歌。在活動中,我彈著吉他邊唱遍靠近每一個小朋友,並在音樂中設計了休止符,讓等待孩子回答的時間合理化,這樣也降低了團體中對於等待所形成的無形壓力。在幾次試驗後,本來都不說話且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B,等我一唱完"what's your name?",這一句,竟以歌唱的方式唱出"My name is _____"這完整的句子。當下老師和我都是睜大了眼說不出話的感動啊。
讓我不禁想到之前課堂上老師提過,自閉症孩童言語的活動中,旋律化或是節奏化的問句,遠比一般"說話"來得有意義許多。
第二班有七個小朋友,其中有一個患有自閉症,比起前一班的小朋友B,在第二班的小朋友A是過於活潑的。和教室帶班的老師討論過後,延長專注力就成為小朋友A的重要治療目標。活動中,我用自己寫的"dance with violin"這個曲子,並在活動中用小提琴演奏不一樣的音樂元素,藉由這些元素對孩子們傳達指令:撥弦是跳起來、斷奏是踏步、tremolo是踱步而休止符是停止動作。
活動中,我給的口語指令近乎零,孩子們必須借由觀察我的動作和聲音的變化做連結而完成指令,這些簡單的提示大大提升了小朋友對於活動專注力;活動中,我加上一些小變化,例如在音樂引導跳了一陣子後,延長休止符時間,也就是停止動作,這就是在訓練孩子的"等待"能力(pulse control)。
由於很多小朋友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小提琴出現在眼前,本是很擔心孩子會因此而分心,但卻發現,不一樣的音色反而提高對他們對聲音的敏感度呢。是不是讓孩子學音樂有一點點異曲同工之妙呢?
在活動的最後孩子自己要求要擁抱我,在徵詢過老師同意後,我把它們擁入懷中,瞬間音樂治療結束時那疲累,在那瞬間轉化成為下一堂音樂治療活動好好準備的動力,懷裡的是小小的但充滿大大希望的生命啊。
這樣的時刻特別讓我覺得值得,老話一句,能用音樂治療為他人生命帶來些什麼,真的很幸福。
照片來源: https://www.google.com.tw/search?q=hug+from+kids&rlz=1C1CHZL_zh-TWTW739TW739&source=lnms&tbm=isch&sa=X&ved=0ahUKEwik4_jZla7dAhVKzbwKHbX1DlMQ_AUICigB&biw=1280&bih=566#imgrc=nZH749j9b2vQ5M:
不下十次 我在不知道怎麼愛或是保護自己的成人個案,有過這樣的對話。
多年前,我和幾個好友一起租房,其中一個室友有一台投影機。我們喜歡在客廳那面本來應該是放電視,但我們買不起電視放的白牆上看電影。然而,因為我們都是音樂背景出身,所以對於那台投影機的聲音很不滿意,當然我們也了解,畢竟那是一台投影機不是一台音響,所以我們的解方就是要把聲音另外連到我們自己的音響上播放,每次設定完都手忙腳亂很累,也可能是這樣,這個經驗漸漸讓我對於"在家用投影機看大螢幕是高級享受"的想法慢慢褪去...當然我結婚後搬到新家,也就真的沒有買投影機,直接放棄這件事情了。大概在今年初,和朋友們去露營,他們帶了一台投影機,燈光美氣氛佳,好吃的食物涼涼的風,邊烤肉邊看比賽,真的有夠享受!!直接讓我過去對於投影機的憧憬衝到最高點,說時遲那時快(?)我就收到了BenQ這台投影機的邀約,我第一個問...
『一個適切的治療,都是需要有好的治療關係為基底』
但什麼是治療關係?
治療關係很多時候是慢慢建立的
有時候甚至會被設定成一種目標
穩健的治療關係就是一種彼此信任的關係
在這個過程中
個案和治療師會對彼此觀察
也可能會出現許多試探 嘗試的行為
(就像其他關係一樣)
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覺得
緊張 傷心 害怕 憤怒
但這些都是正常的過程
這些 情緒和感覺 都是
真實的 重要的
如果你願意的話 別忘了和 治療師討論 你的感覺
因為
這些都是建立治療關係的重要一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