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愛聽兒歌。【自閉症兒童與音樂】

2018-12-18

邱雯琪 /文/圖

很多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,都展現了對音樂了高度興趣,自然而來,家長們就開始撥放兒歌給孩子聽。
我常收到訊息或是家長問我,這樣使用音樂的方式對不對? 
有些家長和我分享,他們的孩子會自然地從歌詞中學習到認知知識、生活自理和 社交技巧。但似乎也不全然是這樣。
所以,我的回答是看情況,有些孩子可以,有些則不適合。

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吧:


音樂與自閉症孩子的關係是什麼呢?

有文獻指出,低功能自閉症的孩子在聽歌曲的過程中,腦中的 布若卡式區(Broca's area),也就是大腦其中一個管理語言的區域,顯著的活躍。這也間接說明,ASD的孩子對於音樂的刺激,參與度很高的原因。(Lai et al., 2012)

通常所謂的「兒歌」之所以適合孩子,是因為其音樂的和聲結構通常較為穩定可預測,不會產生太多音樂可能給人帶來的情緒驚訝的起伏,造成孩子的不確定不安全與恐慌感。

但這樣一成不變的重複,有可能淪為星兒自我刺激哼歌碎念的題材在音樂治療課程中,兒歌當然會被使用到,好處就如文章前段提到的,但是絕非只是重複對著孩子唱歌這樣進行。

明明是同一首歌曲,為什麼會有差異呢? 
互動 才是音樂治療活動的本質,也是能夠有效使用音樂這媒介的辦法。

我常常鼓勵我的家長,不管有沒有配上錄音檔案,一定要和孩子互動。


有哪些方式呢?

一起唱歌做動作
藉由歌去做動作的方式,去讓孩子練習模仿,甚至可以在模仿中加入認知概念,例如五官的位置。

接唱活動
把歌曲的最後一個詞,或是最後一個字留給孩子完成,看看孩子知不知道要接什麼? 有沒有專心聽到你唱了什麼呢?
慢慢的要請孩子接唱的部分,斷在特別的地方,看看孩子是往下接唱,還是直接跳下一句,抑或是重新把剛剛你唱的那一句重頭來過呢?

改一改歌詞
如果把歌詞裡的元素改變,孩子會發現嗎? 例如,突然在把兩隻老虎的五官位置改變,但是只給視覺提示,孩子會發現嗎?

樂器搭配
使用不同樂器配合音樂,孩子在音樂停下來時,是整個人沉浸在音樂與樂器聲音中,沒有觀察到變化呢? 還是有控制自己的動作,把樂器的聲音也停下來呢?

以上的小活動,只是提供大家參考,雖然不能說執行了就叫做音樂治療活動,但是,會是和孩子用音樂互動的選擇喔。

(音樂治療活動: 孩子的反應當下要怎麼去專業應對,是需要治療師的專業判斷與經驗的), 

參考資料

Lai, G., Pantazators, S., Schneider, H., Hirsch, J. (2012). Neural systems for speech and song in autism. Brain, 135, 961-975. doi:10.1093/brain/awr335

更多音樂治療相關文章

多年前,我和幾個好友一起租房,其中一個室友有一台投影機。我們喜歡在客廳那面本來應該是放電視,但我們買不起電視放的白牆上看電影。然而,因為我們都是音樂背景出身,所以對於那台投影機的聲音很不滿意,當然我們也了解,畢竟那是一台投影機不是一台音響,所以我們的解方就是要把聲音另外連到我們自己的音響上播放,每次設定完都手忙腳亂很累,也可能是這樣,這個經驗漸漸讓我對於"在家用投影機看大螢幕是高級享受"的想法慢慢褪去...當然我結婚後搬到新家,也就真的沒有買投影機,直接放棄這件事情了。大概在今年初,和朋友們去露營,他們帶了一台投影機,燈光美氣氛佳,好吃的食物涼涼的風,邊烤肉邊看比賽,真的有夠享受!!直接讓我過去對於投影機的憧憬衝到最高點,說時遲那時快(?)我就收到了BenQ這台投影機的邀約,我第一個問...

『一個適切的治療,都是需要有好的治療關係為基底』
但什麼是治療關係?
治療關係很多時候是慢慢建立的
有時候甚至會被設定成一種目標
穩健的治療關係就是一種彼此信任的關係
在這個過程中
個案和治療師會對彼此觀察
也可能會出現許多試探 嘗試的行為
(就像其他關係一樣)


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覺得
緊張 傷心 害怕 憤怒
但這些都是正常的過程
這些 情緒和感覺 都是
真實的 重要的

如果你願意的話 別忘了和 治療師討論 你的感覺
因為
這些都是建立治療關係的重要一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