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病與無病?

2016-06-12

文/圖 音樂治療師雯琪(紀錄於美國)

(是生病了還是有個性呢?)
個性鮮明的人往往或做出和大家比較不一樣的判斷或是行為,那這和生病了到底要怎麼區分呢?

這一陣子和各路的友人都剛好聊到了在personality disorder 分類下的疾病:
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(BPD) 和 Obsessive-compulsive personality (OCD)
根據DSM-V的定義我把其中的一些主要狀況簡略說一下,
BPD是一個對於人際關係感覺有著強烈沒安全敢的一種心病(當然還有很多不一樣的狀況),對於環境敏感且對於分離異常恐懼會視為拋棄...等等
OCD是對細節、排列或是行程等有非常強烈的堅持,一種超完美主義的狀況,很多人又稱他為強迫症。

看完就會覺得,怎麼和身邊的人或是自己似成相識,難道大家都生病了?

其實為了作出診斷這個動作,很多的條件就會被使用來判斷這個人,
但是這些條件其實會因為時間、個案數量累積後的資料或是決策者角度而有不時地改變著,
就像IQ多高是算天才?多高算是有智能障礙一樣。

記得上課的時候,心理學老師就一再的強調,所謂的症狀很多時候是一種心態,當他影響到生活時,那就是病態,
所以被診斷出來的人不用怕,你要的是調整心態;
沒被診斷出來的人,如果你發現這樣的狀況開始影響自己的生活,那就要小心了。


下一個問題很自然地就會是,那怎麼辦要怎麼痊癒?
首先,痊癒這個字是一個壓力比較大的詞,
因為心病是有可能復發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的相關疾病,與其說痊癒,不如說怎麼共存。

藥物治療是一個立竿見影的方式,藥效會有效的減輕症狀,但不一定是長久之計,也要小心濫用成為藥物成癮(慢性病的患者和精神疾病的人患者是高危險群)。
非侵入性治療,可以是音樂治療、藝術治療、心理咨商、職能治療...等等。


這些專業是用不同的治療媒介來引導個案,個案依照自己的興趣偏好去選擇會是最好的狀態。


打個比方,藥物治療是給你魚吃,在你快要餓死(危及)的時候絕對需要,就樣如果個案出現自殺或是攻擊他人的行為時;非侵入性治療就是給個案一個魚竿教導個案怎麼釣魚,讓個案與現實共存並在必要的時候有能力自己平衡狀況(但釣到魚之前不能餓死啊)


最新文章

這是我在下班時間參與線上課程的一個題目,討論怎麼在壓力大又疲累的情況下找到心情放鬆的方式